无为而治的理想与现实

  无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都知道,就是“无为而无不为”。但是,对于大多数的管理者来讲,“无为而无不为”如同柏拉图“理念论”与“理想国”,是先于现象的理念,是与现实有距离的理想国。

  现实中,无为而治的现象大家都见过,只不过多数人并没有将这些现象与“无为而治”的理论结合起来。让我们先看看一张照片:

  “无为而治”是成功者过往的经历,是明日之星探索的方向。

  任正非在《由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》的文中写道:

  管理控制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控制也能达到目标。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说的那句话:“无为而无不为”。好像我们什么都没做,公司怎么就前进了?

  谁也不会去管长江水,但它就是奔流到海不复还;公司将来也要像长江水一样,不需要老板成天疲于奔命,就自动地势不可挡地向成功奔去。

  “无为而无不为”不仅仅是无为而治,它体现的是好像不需要怎么管,但事物都在前进,为什么?

  一个企业的内、外发展规律是否真正被认识清楚,管理是否可以做到无为而治,这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员工不断探索的问题。

  为什么“无为而治”的现实如此灿烂却让人可望不可及,甚至让人不敢相信?因为,无为而治理念的实施与落地,对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。

  “无为而治”需要领导者通达事物的内外部发展规律。

  老子讲“道”,道是“无”,无是“无形”。“天地之道”是指万物共有的道,又称“太一”,它既是一个普遍的自然规律,又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共有的“无”。无是另一个层面的存在物,是概念、理念,是实物的品性,是万物共有的自然规律。

  除了万物共有的自然规律,对于形成具体每一个事物的自然规律,新儒家用“理”来定义,在现有的资源条件(气)的基础上,“气”与特有的“理”的集合,造就了某一个具体的事物。

  系统性地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前提条件,至于能否达到“无为而治”的理想状态,需要领导者具备极高的认知自然与社会的深度。

  “无为而治”需要领导者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。

  关于统治者,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“哲学王”主张。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治国者,必须具有很高的哲学智慧和道德水准。因为,他不会贪恋世俗财色,一心只为国家和全体公民考虑。

  在教育的作用方面,柏拉图非常反对智者派。他认为智者派的教育方式,只是为了教人争名夺利。在他看来,教育应当服务于城邦国家,培养统治人才、教育公民。顺着这个思路,他提出了公有教育。

  “无为而治”是创业王者的帝王术。